新生儿出世后,有些“症状”看起来象是病,然而它却是正常生理现象或是属于某种生理缺陷。这些正常生理现象会不治即愈,短期内自然会消失;某种生理缺陷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,无需急于求医,待孩子长大一点再酌情处理。
1、头皮血肿和产瘤
新生儿头皮血肿主要发生在难产、用产钳助产、胎头吸引术等分娩后,有时也发生在正常产。这是由于颅骨骨膜下小血管破裂出血,血液停留在局部而形成的。血肿高于皮肤,边界清晰,大小不一,不超过颅骨骨缝。一般于生后2~3天逐渐明显,经数周至数月会逐渐吸收消失,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一般不需处理。若血肿较大,也可至医院穿刺抽血。抽血前可肌肉注射维生素K 2毫克及止血敏125毫克,以促进血凝。而且如果抽出的血液在40毫升以上,就应给新生儿适量输液。
产瘤是因产道挤压形成的胎头水肿。产瘤是婴儿一出生就存在,部位不定,多见于枕部,无一定界线,压之有指凹,可超过骨缝。多数情形是产瘤在产后2~3天内逐渐消失,不需进行处理。但请注意,头皮血肿和产瘤都不要去揉按它。
2、皮肤发黄
新生儿出生后皮肤发黄,有可能不是病,也有可能是病,但不是病是普遍的,是病则是个别的,父母对这两种情况要注意观察、区别。
如果新生儿生后一周之内出现皮肤有浅浅发黄,白眼珠微微带黄,尿黄但不染白色的尿布,一周之后皮肤发黄消失,则为正常生理现象,医学上叫“生理性黄疸”。多数新生儿均出现这种现象。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~3天出现,4~5天为高峰,7~10天自然消退。早产儿约80%可出现生理性黄疸,于生后3~5天出现,程度较足月儿重,可延长到2~4周方消退。这不是病,不需要治疗。
如果新生儿皮肤发黄较重,用手指按压皮肤2秒钟,手指离开后,在手指按压的地方皮肤呈桔黄色;新生儿的白眼珠和眼泪都发黄;尿色深黄而染白色尿布,则是病态。或者黄疸现象在生后2周仍不消退,或者消退后又重新出现黄疸时也属异常,医学上叫“病理性黄疸”,应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治疗。
每一个妈妈,在新生儿出生一周内都应注意观察、区别宝宝皮肤发黄的现象。如果区别不明显,或7~10天(早产儿4周)后皮肤发黄现象仍未消失,应该请医生诊别。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些,如果不重时一般没什么问题。
3、“马牙”
细心的妈妈,在给孩子喂奶时,可能会发现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口中有些小白点长在牙床上,稍大一点的象白色小球,这不是真正的牙齿。因象是长牙,故叫做“马牙”。“马牙”在不同孩子口中,数量和大小不等。它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上皮细胞堆集,千万不要用针去挑,也不要用布蘸水去擦。孩子的口腔粘膜很嫩,新生儿唾液分泌又少,容易破损;粘膜下血管密集,细菌容易感染而进入血液,造成新生儿败血症就很危险了。不必担心,当“马牙”长到一定的时候,孩子吃奶时因摩擦会自动脱落而消失。
4、乳房胀大
新生儿不论是男是女,常可见到乳房成圆锥状,甚至有的可见到少量乳汁分泌出来。只要乳房没有红肿,触痛等发炎现象,即不要紧。这是因为母亲在临产期体内的雌激素、孕激素、生乳素和催产素分泌较多,促使胎儿吸收了这些激素造成的暂时现象。一般2周内即可消失,少数孩子可能延长到2至3周消失。千万不要用手去挤,否则容易感染。
5、脐带处湿
新生儿的脐带在生后是湿润的,4~5天时一般会自然干燥而脱落。如果脐带脱落后,其根部仍然湿润且常常渗出一些水时有可能为感染,应得到医生的处置。如果只是一次渗出少量的褐色液体时,只要消毒好保持清洁就可以了。
6、握持反射
不知你注意到没有,新生儿与大一点的孩子握拳方式不一样,总是拇指紧贴着手掌心,不容易伸开。到了能活动的两三个月,要是抓住了妈妈的头发,你还很难将其手掰开。这是因为小儿大脑发育不成熟,对手部肌肉活动调节不得力的缘故。年龄越小,这种现象越明显,叫做握持反射,一般要6个月以后才逐步消失。由于握持反射,手心总是不透气,潮湿,容易生长细菌;加之婴儿爱吮手,所以要特别注意清洁婴儿的手掌。
7、“胎记”、“胎痣”
新生儿除臀部、背部或腿部内侧皮肤上常有暗蓝色、形状大小各异的斑块,俗称“胎记”;有的新生儿眼皮、脸上或脑后还出现浅蓝色或淡红色的斑块,俗称“胎痣”。“胎记”、“胎痣”是局部血管扩张所形成的,与新生儿出生时受外界刺激或与家族遗传有关。有的能够消失,有的可以终生存在,对身体健康无影响,不必急于作任何处理。但父母要注意观察,如果这种斑块继续扩大,那就不是“胎痣”,而有可能是血管瘤了,要到医院诊治。
8、新生儿红斑
新出生的宝宝在生后2~3天时,颜面、颈部、胸或腹部及全身出现红色丘疹,这种红色丘疹即使不治疗2~3天后就可自然消退,所以不需特殊处理。但如果有些出疹感染化脓,疹子周围出现水肿时必须去医院治疗。
9、新生儿溢奶
新生儿溢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。因为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置,即胃的入口的贲门与胃出口的幽门几乎处在同一水平面上,而不是像成人的胃呈斜立状。而且,新生儿胃的容量较小,贲门肌肉发育不充分,关闭不严,因此,易引起胃内奶汁倒流。喂奶以后换尿布、哭闹或多动时,特别容易溢奶。
还有一种情况,即用奶瓶喂奶时,乳汁未充盈乳头,使空气大量吞入,造成胃体过度膨胀,也会引起溢奶。
为了预防溢奶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1、母乳喂养时,妈妈应尽量采用坐着喂奶的方式,防止婴儿吸入大量的空气。喂奶时如奶流太急,可用手轻按乳头或把乳头从婴儿嘴中拉出,流掉一些奶再喂。人工喂养用奶瓶时,也应尽量采用半卧位,让奶粉充盈人工乳头,如宝宝吸吮过急时,将乳头从宝宝口中拔出,以防吸入过多的空气。
2、喂奶后轻轻抱起婴儿,让其头靠在母亲肩上,用手轻轻拍打其背部稍偏左的位置,约2~3分钟,听到打嗝声后,再放到床上。
3、喂奶后,刚睡下时宜采取右侧卧位,使胃的贲门朝上,一般奶汁30分钟后进入肠道,就可以平卧了。
一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炎、消化不良等,可引起吐奶。这种吐奶量多,有时像喷出来一样,吐奶前常有不适、哭闹等现象,可伴有其他症状,应仔细观察,加以鉴别。
10、婴儿打嗝
对于婴儿而言,打嗝是常见的,新生儿尤其多见。为什么会打嗝呢?这得从膈肌的功能说起。
在人体胸腔与腹腔之间,有一层分隔胸、腹腔的很薄的肌肉,称为膈肌。膈肌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,膈肌收缩时,胸腔扩大,产生吸气;膈肌松弛时,胸腔缩小,引起呼气。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神经发育不完善,控制膈肌运动的植物神经活动功能容易受到外因影响。遇到冷空气吸入、进食太快等现象,膈肌容易突发收缩,迅速吸气,使声带收紧,声门突然关闭,从而发出“嗝”声。
随着婴儿的成长,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,打嗝现象自然会减少。婴儿打嗝时,可给他(她)喂些温开水,或抱起轻拍背部,打嗝就会止住。喂奶时,避免空气吸入,喂奶后竖抱婴儿轻拍其背部,让其胃内空气排出,可预防打嗝。
11、初生无尿
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6小时才开始排尿。这是由于新生儿肾脏功能还不完善,同时,新生儿的呼吸和皮肤也散失了较多的水分,所以初生时无尿。但是,无尿的时间超过两整天,即使给新生儿喂5%的口服葡萄糖水后,仍不见拉尿,这就需要请医生诊治了。
通常,新生儿在生分娩程中排第1次小便,生后的第1天可能无尿,也有排尿4~5次的。以后随着食入量逐渐增加,一昼夜可达10余次。如果生后48小时无尿,则要考虑有无泌尿系统畸形,可先喂糖水并注意观察。无尿原因很多,与新生儿尿中有较多尿酸盐结晶将肾小管堵塞有关,多喂水即可纠正。如果多喂水仍不见效,必须及时请医生诊治。
12、假月经和“白带”
女婴在母体雌激素影响下,在生后的几天,有可能阴道分泌象妇女白带一样的粘液,少数女婴还可能见到血性分泌物。以后这种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后,一周之内即可消除这种现象,不必为此而惊奇、发愁。
13、外生殖器肿胀
不管是男婴还是女婴,其外生殖器在生后多有肿胀现象。这也是暂时性的,经过2~3天即可恢复到正常状态。所以不必惊慌。